美國作為全球科技和生物醫學研究產業龍頭,是很多生技領域學生深造的首選。散居在美國各地的臺灣生技領域青年學子和研究人員,近年來致力於強化美國各大生技重鎮區域內的台灣人社群。其中,德州台灣生物科技協會於 2014 年十月,由德州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 (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UT Austin)、貝勒醫學院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以及德州農工大學 (Texas A&M) 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員草創,在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科技組、美南國建會、達拉斯北美工程師協等僑界組織的支持下,連續兩年舉辦研討會 (TTBA symposium),邀請生物科技領域的前輩與青年學子互動,暢談他們的學思歷程並給予職涯規劃的建議。
本次研討會的與會者有半數以上是生科相關領域的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員,在職涯發展中面臨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投入學術研究或是生技產業的抉擇,職涯選擇講座第一場以「Next Step-Which train to take? Academia or not? Do chi?」為主題,邀請分別任職於學術和產業界的生技專業人士,一同回顧他們當初的抉擇過程,並分享他們如何在工作中應用過去的訓練和發揮個人特長。新源生技的創辦人湯丹霞博士表示,研究所偏重學術的訓練,和生技產業實務運作有相當大的差異,若能在研究所時期得到實習機會,了解業界的經營模式和研究/研發課題,對於職涯選擇會很有幫助。而在個人性格特長如何影響產學界的選擇方面,講座講者們一致認為無論選擇那個方向,在性格上具有足夠的彈性,能夠根據自己所在的情境應變都非常重要。
生技產業從研發、產品製造、到應用的整個生產鏈,需要各種不同專才;在生產鏈上的不同位置任職,工作性質也會有大的差異。職涯選擇講座第二場的主題「From Bench to Bedside and Beyond」,邀請了在不同工作崗位的生技人分享他們的職場心得。
高龍榮博士目前是台美藥劑協會 (Taiwanes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armaceutics, TAAP) 的會長,目前是 J&J 子公司 Janssen 的臨床試驗安全部門主管,他直言台灣生技製藥業研發能量和資源不足,雖然政府有意提供資源推動台灣本土新藥開發,但所投入資金的規模遠小於美國大型藥廠。以目前歐美發展中的生物相似性藥品 (biosimilar) 為例,和小分子藥物相比,需要更嚴格的測試和品質控管,因此生產過程需要更多成本投資,規模不大的企業很難有機會涉足這個新興領域。他也提到自己過去曾試圖媒合國際大型藥廠收購台灣本土的研發成果,但對方評估後覺得研發成果的商業潛力太小,因此失去合作意願,顯示國內新藥開發在最根本的研發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德州台灣生物科技協會旨在連結休士頓、達拉斯、奧斯汀、以及 College Station (德州農工大學所在地)、 San Antonio 等德州主要城市的生醫領域台灣人。提供當地台灣生技人互聯平台,促進領域內台灣人的交流討論是協會創始的目標。
美國德州在人們的既定印象中,產業的重心在發展石化工業和航太工程,實際上德州南部的休士頓有發展生技的先天條件—全球規模最大、研究和臨床照護密度最高的醫學中心 Texas Medical Center。德州醫學中心內有超過十萬名員工,兩萬名醫師和研究員,每年醫治八百萬人次病患。而除了 MD Anderson 這個頂尖的癌症研究醫療機構,全球最大的兒童醫院 Texas Children’s Hospital 等 21 間綜合型醫院、四間醫學院等等總共超過五十所醫學 / 醫療相關機構,也都坐落在德州醫學中心,因此當地整府極力推動加速醫藥生技產業的發展。由於看好休士頓在生醫產品的研發和臨床試驗上不可多得的地利之便,Johnson & Johnson 既波士頓和南北加州之後,於今年在此開設了 JLABS,以育成中心的方式扶植當地生技創新公司的早期發展和研發,也為當地的生技產業注入新能量。北德州方面,達拉斯的 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在六位諾貝爾獎得主,13 位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成員的領銜下,基礎生醫研究的成果傲視全球。而除了 UT Southwestern 在 2009 年建立扶植校內技轉的 BIOCENTER 育成中心外,達拉斯也是全美第六大生醫加速器 Healthwildcatters 所在地,許多生技、醫療器材、健康管理的新創公司都在其資助下發展。